温馨提示
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中草药的基础常识,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,好在看到医生开的方子或者选购中成药时,对其中的各种药物的性味功效做到心中有数,而并不是让大家粗浅地看一遍之后就自己开方子抓药!很多药材有一定的毒性,需要有经验的大夫将药材合理地配伍或炮制后方可使用或避开不用。因此,大家切勿自己胡乱用药,身体需要的时候,一定要请专业医生辨证开方!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,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功效,常用以治疗虚证的药物,称为补虚药,也称补益药或补养药。
本类药物能够扶助正气,补益精微,根据“甘能补”的理论,故一般具有甘味。各类补虚药的药性和归经等性能,互有差异,其具体内容将分别在各节概述中介绍。
虚证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,但就其“证型”概括起来,不外气虚、阳虚、血虚、阴虚四类。气虚或阳虚表示机体活动能力减弱或衰退,在临证中表现为“形不足”;血虚与阴虚表示机体精血津液的损耗或枯竭,在临证中表现为“精不足”。治疗这些虚证的基本原则,正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所言:“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;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。”本章药物既有甘温益气助阳之药,以温补形体之虚寒;又有甘寒滋阴养血之品,能滋养阴血津液之不足。总之,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亏损而治虚弱诸证。本类药物根据其功效和主要适应证的不同可分为补气药、补阳药、补血药、补阴药四类,分别主要针对气虚证,阳虚证、血虚证、阴虚证的治疗。
使用补虚药时,除应根据虚证的不同类型选用相应的补虚药外,还应充分重视人体气、血、阴、阳相互依存的关系。一般来说,阳虚者必兼气虚,而气虚渐重易致阳虚;阴虚者每兼见血虚,而血虚者也易致阴虚;气虚、阳虚则生化无力,可致血虚、阴虚;而血虚、阴虚则生化无源,无以化气,易致气虚、阳虚;气虚或血虚日久不愈,可致气血两亏;阴虚或阳虚日久不愈,可致阴阳俱虚;而热病后期或久病不愈,耗伤气阴,每致气阴两虚。故补气药和补阳药,补血药和补阴药,往往相辅而用。至于气血两亏、气阴两虚、阴阳俱虚的证候,又当气血双补、益气养阴或阴阳并补。补虚药除有上述“补可扶弱”的功能外,还可配伍祛邪药,用于邪盛正衰或正气虚弱而病邪未尽的证候,以起到“扶正祛邪”的作用,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。
使用补虚药时,还应注意顾护脾胃,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,以促进运化,使补虚药能充分发挥作用。
虚弱证一般病程较长,补虚药宜作蜜丸、煎膏(膏滋)、片剂、口服液、颗粒剂或酒剂等,以便保存和服用。如作汤剂,应适当久煎,使药味尽出。《医学源流论》说:“补益滋腻之药,宜多煎,取其熟而停蓄”,颇有法度。个别挽救虚脱的补虚药,则宜制成注射剂,以备急用。
补虚药治疗虚证,凡身体健康,并无虚弱表现者,不宜滥用,以免导致阴阳平衡失调,气血不和,“误补益疾”。实邪方盛、正气未虚者,以祛邪为要,亦不宜用本类药,以免“闭门留寇”。补血药本类药物大多甘温质润,主入心、肝经。具有补血的功效,主治血虚证,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,唇爪苍白,眩晕耳鸣,心悸怔忡,失眠健忘,或月经愆期,量少色淡,甚则闭经,舌淡脉细等。有的兼能滋养肝肾,也可用治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眩晕耳鸣,腰膝酸软,须发早白等。
使用补血药常配伍补气药,即所谓“有型之血不能自生,生于无形之气”。补血药多滋腻黏滞,故脾虚湿阻,气滞食少者慎用。必要时,可配伍化湿、行气、消食药,以助运化。龙眼肉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本品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。本品气微香,味甜。以肉厚、片大、色棕黄、味甜者为佳。生用。
【药性】甘,温。归心、脾经。
【功效】补益心脾,养血安神。
【应用】
气血不足,心悸怔忡,健忘失眠,血虚萎黄
本品能补心脾、益气血、安神,既不滋腻,又不壅滞,为滋补良药。治疗心脾两虚、气血不足,心悸怔忡,健忘失眠,血虚微黄,常与人参、当归、酸枣仁等同用,如归脾汤(《济生方》)。用于年老体衰、产后、大病之后,气血亏虚,可与西洋参一起蒸熟,开水冲服,如玉灵膏(《随息居饮食谱》)。
【用法用量】煎服,9~15g。
【使用注意】湿盛中满及有停饮、痰、火者忌服。